《瑞安的女儿》(Ryan's Daughter,1970)是大卫·里恩继《阿拉伯的劳伦斯》《日瓦戈医生》之后执导的又一部史诗级爱情片,由上译厂于1981年译制并公映。影片把一段“小格局”的婚外情放置在第一次世界大战背景与壮阔的爱尔兰海岸之间,借自然与历史的双重风暴,审视个人欲望、道德偏见与民族独立的纠缠。
图片
瑞安的女儿(又名《雷恩的女儿》《碧海情天》)原名:Ryan’s Daughter 1970年
导演:大卫·里恩 David Lean
编剧:罗伯特·鲍特 Robert Bolt
摄影:弗雷迪·扬 Freddie Young(70 mm 宽银幕)
作曲:莫里斯·雅尔 Maurice Jarre
1981年由上海电影译制厂译制、上海电影制片厂发行
图片
1916年,爱尔兰西海岸偏僻的克里小镇。酒馆老板之女罗茜·瑞安年轻热情,却嫁给年长自己许多、沉默保守的乡村小学校长查尔斯·肖纳西。婚后生活平淡,夫妻情感与性的双重落差让罗茜备感压抑。
图片
驻扎当地的英军军官鲁道夫·杜安少校因战争创伤而郁郁寡欢,与罗茜一见钟情,两人迅速坠入狂热的婚外情。傻子“迈克尔”(约翰·米尔斯饰)无意中泄露了两人的幽会,小镇流言四起。
图片
此时,爱尔兰独立运动暗潮汹涌,一批志愿军运送德军军火途经小镇;罗茜的父亲托马斯·瑞安向警方告密,导致军火被截、志愿者被捕。村民误以为是罗茜与英军军官通奸而告密,怒不可遏,对她剃发、涂柏油、游街羞辱。杜安少校目睹爱人受辱,误以为罗茜为自保而抛弃自己,饮弹自尽。罗茜在丈夫与神父科林的帮助下逃离小镇,与查尔斯踏上未知的新生活。
图片
影片借罗茜的悲剧,质问传统社会对女性情欲的双重标准——男性参战、偷情可以被宽恕,女性却必须承担全部道德谴责。
爱尔兰独立运动与英军占领构成宏大背景,一场“私通”被放大为“通敌”,爱情成为政治与民族情绪的牺牲品,暗示个体在大历史面前的脆弱。
图片
大卫·里恩用70 mm巨幅胶片拍摄惊涛拍岸、狂风暴雪,把外在自然景观与人物内心风暴互为映照,使“小格局”故事获得史诗般的情感张力。
影片上映后遭遇口碑滑铁卢,被批评“用大炮打蚊子”,大卫·里恩因此沉寂14年,直到1984年才复出拍摄《印度之行》。近年重评,影片的摄影、表演与情感深度获得重新肯定,被誉为“被低估的浪漫史诗”。
罗茜·瑞安 莎拉·米尔斯 Sarah Miles 丁建华
查尔斯·肖纳西 罗伯特·米彻姆 Robert Mitchum 乔榛
杜安少校 克里斯托弗·琼斯 Christopher Jones 翁振新
迈克尔(傻子) 约翰·米尔斯 John Mills 于鼎
神父科林 特瑞沃·霍华德 Trevor Howard 严崇德
托马斯·瑞安 利奥·麦克恩 Leo McKern 尚华(部分场次)
(上译版译制导演:胡庆汉;翻译:赵国华;录音:金文江)
图片
第43届奥斯卡(1971)最佳男配角:约翰·米尔斯 最佳摄影:弗雷迪·扬
第28届美国金球奖 最佳男配角:约翰·米尔斯
第24届英国电影学院奖(BAFTA)最佳影片、最佳女主角、最佳摄影、最佳美术指导等7项大奖
图片
影片采用65 mm底片拍摄,是当时成本最高的英国片之一,外景地选在爱尔兰凯里郡的丁格尔半岛,风暴长镜头动用直升机与100名临时演员。
作曲家莫里斯·雅尔以风笛与铜管交织出苍凉主题,与《日瓦戈医生》的“拉拉主题曲”形成呼应。
图片
上译厂1981年引进时,因片长近3小时20分,公映版剪去约10分钟乡村嬉闹段落。
《瑞安的女儿》用近乎残酷的浪漫和令人屏息的影像告诉我们:当个人的欲望与时代的洪流相撞,最先被淹没的往往是那个敢爱敢恨的灵魂;而电影的价值,正在于让被淹没的声音在半个世纪后仍能被听见。
以下视频来源于译影留声-译制片图片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股票配资平台的行情,配资178股票配资网址查询,十大配资平台app下载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